在艺术的长河中,竹子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,它象征着高洁、坚韧与不屈。而董寿平先生的墨竹,更是将这种精神与艺术完美融合,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存在。
董寿平先生画竹,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舞蹈。他的笔触行云流水,似有神助,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。他先以浓墨勾勒出竹叶的轮廓,墨色在纸上晕染,如同初绽的繁星,灵动而富有生机。待墨色稍干,他再用淡墨画出竹竿,笔端凝聚着恰到好处的水分,一侧着墨稍重,一侧稍轻,一笔过去,竹竿的圆润与立体感便跃然纸上。那些嫩枝梢在他的笔下似有弹性,纤而不弱,柔而不软,劲而不硬,刚而不僵,展现出一种遒劲的笔力。近看时,竹叶穿插有序,层次分明;远观则大气凛然,墨色淋漓,章法自然,仿佛能感受到竹林在风中摇曳的韵律。
在他的笔下,竹子的千姿百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风中的竹,枝叶随风摇曳,姿态婀娜,仿佛在翩翩起舞,灵动而富有诗意;晴日下的竹,枝叶挺拔,疏落有致,透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力,笔墨间洋溢着欢欣与喜悦;雨中的竹,枝梢低垂,叶片下偃,苍翠欲滴,仿佛能听到雨滴落在竹叶上的清脆声响;而雪中的竹,则更为动人,枝叶下垂,用大笔淡墨衬出背景,枝叶上留白处仿佛是积雪,寒气逼人,展现出竹子傲雪不屈的品格。
启功先生曾这样评价董寿平的墨竹:“我常在他的作品前驻足,近看远观,总觉得他画的枝枝叶叶皆是书法的点画,而整体却是一片活生生的竹林。他将书法与绘画完美融合,妙不可言。”的确,董寿平先生的竹,与其说是画出来的,不如说是写出来的。他用中锋运笔,将竹子的阳刚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,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律。
董寿平先生自己也曾说:“我的竹自信是前无古人的。”他的画法接近于石涛,却又自成一格。他将竹子变形,完全用写字的方法来作画,这种变形本身就是一种抽象。他心中有数,却并不轻易示人。在他看来,如果色阶距离太远,画面就会显得支离破碎;而距离太近,又会失去层次感。这一切都在他的用笔上得以体现。
董寿平先生的墨竹,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,更是一种精神寄托。他的竹,既有文人的高雅,又有生命的坚韧;既有书法的韵律,又有绘画的意境。他的作品,如同一首无言的诗,一幅流动的画,让人在欣赏的瞬间,心灵得到深深的触动。
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,董寿平先生的墨竹如同一片宁静的竹林,让人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韵律与生命的美好。他的画,不需要过多的解读,只需要用心去感受。那些竹叶、竹竿、风雨雪晴,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自然与心灵的故事。